研究生培养
教学管理
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一贯重视研究生的教学管理,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创新,逐渐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电视学院设有:
博士专业方向
广播电视学(电视新闻方向、纪录片方向、电视摄影方向、电视理论与批评方向)
学术型硕士专业方向
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史论方向,电视学方向,纪录片学方向,新媒体策划与制作方向,媒介文化传播方向)
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
新媒体(视听新媒体)
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专业方向
全日制MFA广播电视(电视编导方向、媒体策划与运营方向)
全日制MJC新闻与传播硕士(国际新闻传播方向、电视新闻采编方向、新媒体采编实务方向)
非全日制在职艺术硕士专业方向
MFA广播电视专业(电视编导方向、电视策划与运营方向)
电视学院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不仅高效有序、稳步发展,而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从研究生入学时起便向学生强调“国家意识”和“大局观念”,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在新闻战线“坚守国家立场,发出中国声音”,将这一点融汇到“新生入学教育”中,受到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的关注。在日常组织中,我们强调班级概念,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成立班级党支部,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强大师资
优质的教育需要优质的教师,以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依托,电视学院现有8名校内博士生导师,37名校内硕士生导师,有4名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3名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每一年,都有一大批新增的博导、硕导加入到导师队伍中,为研究生教育注入新思想、新活力。根据不断新增的专业方向,尤其是近几年蓬勃发展的专业型研究生专业方向,我们努力挖掘校友资源,拓展媒体人脉,聘请了一大批在传媒业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媒体领导、制片人、资深编辑记者,作为兼职博导、硕导,充实现有的导师队伍,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电视学院多年来充分利用优秀校友资源,通过邀请业界名家进校园开展“当代媒体前沿问题系列讲座”,使课堂教学对接传媒一线。尤其是新增专业型研究生之后,资深媒体人的讲座以及配合讲座的“主讲人系列访谈”等内容,成为电视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创新之举,受到各个年级研究生的肯定与好评。
为响应学校国际化办学的指示和部署,电视学院充分发挥教师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召集具有国外访学经验的老师组成国际课程教学团队,着力推动国际化办学。结合四届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的培养经验,以原有的12门国际课程建设为基础,现已开发了16门较为成熟的双语课程,计划尽早在研究生层次全面启动。
电视学院利用本科写作训练的机会,打通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培养平台,由新闻传播相关学科的学生轮流担任本科写作计划的辅导工作,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另外,按照电视学院传媒人才培养“五条线”的总体思路,写作能力是业务训练的重点之一。主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的读书与写作训练,召集专业指导小组的各位导师、研究生班主任开会讨论,拟定出《电视学院研究生读书与写作计划》,发给每一位研究生,对学生的读书写作提出要求,做出指导,受到学生好评。
创新培养
加强实践教学是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也是电视学院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的特色所在。我们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结合课堂授课的实践训练,结合班级活动的外出采风,结合学业评比的作品参赛,结合毕业环节的媒体实习、作品创作、论文答辩等,创造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空间的实践教学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动手训练,旨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延续传统又富有新意的实习实践环节成为理论学习的有益补充和拓展延伸。
此外,电视学院从2006年开始面向具有工作经验的一线传媒工作者招收在职艺术硕士,目前已成功培养了八届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陆续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在各项评奖中获得殊荣。为了保证专业学习的循序渐进,根据在职艺术硕士的学生特点,我们将专业课程分配到月,实行每月4天的学习制度。在这4天中,除了上课之外,还精心为同学们安排了班会、专业观摩、文化体验等活动,增强在职艺术硕士的集体感和凝聚力,受到学生的好评。另外,由8名副教授以上级导师组成的导师组随时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尤其针对二年级的学生指导毕业作品和毕业论文。每年夏天,由学院领导班子牵头,班主任、班委会组织学生赴各个地方省市开题研讨,与当地媒体机构座谈,保持与业界的深度互动。
经过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求新求变,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成绩显著,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在新时期,我们将根据高层次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要求,争取更大进步,为国家源源不断地培养和输送合格的传媒人才。
网页编辑:刘欣昀-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研究生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史论方向)
广播电视史论方向主要研究国内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传播规律,根据广播电视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社会科学理论基础、历史学知识储备和广播电视学专业知识的传媒人才,并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媒体实践和学术研究,提高学生在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实务与创新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专业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有较宽泛的职业选择,可在媒体从事新闻采编、经营管理等业务工作,也可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以及进入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等工作。
广播电视学(电视学方向)
本专业牢牢把握电视传播的前景及发展走向,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电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电视传播的手段及优势,电视传播的历史及理论,电视传播的作用及社会影响,通过专业学习,强化学生对于电视传播整体格局、节目样态、采制流程的认识,从而能够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在广播电视及新媒体领域进行理论研究或从事业务实践工作。
广播电视学(纪录片学方向)
纪录片学方向旨在探索电视纪录片所具有的独特运作与创作规律,并根据纪录片创作的相关规律,研究电视纪录片与人的关系,学习电视纪录片独有的视觉语言、读解方式和结构形态,以及电视纪录片中所包涵的其他人文学科内涵。通过以上方面的学习研究,使学生拥有开阔的视野和广博知识背景,从而成为高层次的纪录片理论研究和实务创作人才。
广播电视学(新媒体传播方向)
新媒体传播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理论体系,熟悉实务工作,洞察学科前沿的,积极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牢牢把握多媒介融合的走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教学放入国际化大背景之下进行,与国际接轨。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理论体系,熟悉实务工作,洞察学科前沿的新媒体传播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广播电视学(媒介文化传播方向)
媒介文化传播方向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学科背景知识和专业理论体系,熟悉实务工作,洞察学科前沿的学生,通过对媒介影像符号、不同节目形态和传播规律作系统性研究,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学养、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能够深透地理解电视对社会的功用,成为智能策划型和多视野观念的传媒人才。
广播电视艺术学(电视艺术理论方向)
本专业旨在使学生通过电视艺术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探讨,深入了解电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认识电视艺术的重要类别及其创作规律,电视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进而把握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审美特征。通过对经典和有代表性作品的观摩和解读,以掌握大量的影像研究资料,在以往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性的学术研究和探讨,学习和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律;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实践,提高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以便在电视艺术的学术研究领域里,有新的理论开拓和新的学术建树。本方向培养的硕士生,能将其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电视艺术创作实践中去,以便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势态下,成为高层次的电视艺术人才,推动中国电视艺术事业的飞速发展。
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传播方向)
国际新闻专业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具有交叉学科知识背景、适应性强、复合型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熟练掌握并使用一门以上的外语,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性和新闻报道水平;能够在国际新闻媒体、外事外交部门、职能管理部门从事与媒介相关的、较高层次的新闻传播实践工作,或在高等教育及科研部门从事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为:国际新闻学、国际新闻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国际新闻前沿问题研究、国际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国际新闻与跨文化案例研究、国际媒体研究、国际新闻采写、国际新闻编译、英语广播电视节目研究、新媒体与国际新闻等。
本专业有国际新闻传播研究所作为实践基地,与中央电视台、华龙网、中国经营报等各类媒体合作,提供各类新闻稿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新闻传播能力。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得国家对外宣和涉外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一批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迫在眉睫。自2009年起,中宣部、教育部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建设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该班培养的学生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突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娴熟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管理才能,是适应我国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高层次新闻传播人才。
新媒体(视听新媒体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紧密围绕互联网视听传播,包括互联网视听传播及其产业发展所涉及的前沿方向,侧重于从媒介融合的视角研究互联网视听传播,如:互联网视听传播理论、互联网视听传播产业研究、媒介融合、互联网自制节目研究、互联网传播策划与运营、互联网视听政策管理、舆情研究等。为此,本方向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我校与互联网业界和传统媒体的良好合作资源,拓展与深化互联网视听传播的研究领域。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研究保障。
广播电视领域(电视编导方向)作为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最传统和最有优势的专业,电视编导方向培养出许多国内优秀的电视节目编导。本方向以整合现有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理念,力求毕业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电视创作视野,技艺精湛,能够独立创作或领导完成优秀的电视作品。用来自国际的优秀作品的深度展示以及国内外前沿理论的比较研讨来激发从业多年的电视编导们着眼于更高的视角,更新的观念进行创作,从而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从事电视新闻采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创作的高层次应用型的具有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优秀编导人才。
广播电视领域(媒体策划与运营方向)
本专业旨在从电视策划、创作与运营的整体性高度来架构学生的知识与观念,对电视界的生态进行全面剖析,并对电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叉学科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培养能够为电视节目发展、媒介经营与管理提供创新思维的具有艺术专业硕士学位的高素质的栏目制片人、高级制片助理和电视策划人。媒体策划与运营方向重视电视实务分析与理论应用相结合,力求使学生不仅掌握一般电视实务经验和运作规律,而且具有较深厚的知识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对电视生态现象进行分析把握的能力,同时提升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管理力和运营力。本专业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均为在电视领域第一线的策划人与媒介顾问。
新闻与传播硕士(国际新闻与传播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政治素质过硬、思想品德优秀、具有突出的新闻专业素质和娴熟的外语应用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具备一定的媒介管理才能,适应外宣及涉外新闻报道等多方面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新闻人才。使学生在了解国际新闻传播规律,在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辨析国际形势与东西方差异,能够将中西方的理论与实践有机对接,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性思维。通过学习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具备新闻敏感与调查研究能力,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能够胜任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拍摄、现场报道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积累较丰厚的人文素养和知识,能够在国际传媒机构、外事外交部门胜任媒介管理工作。
新闻与传播硕士(电视新闻采编方向)
电视新闻采编是现代新闻传播学的应用学科,代表了即时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向。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应用学科,通过对于电视新闻报道原则、报道方式、报道手法及采制流程;电视新闻传播手段及其优势;电视新闻的作用及社会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整体传播格局;电视新闻节目的形态、样式;电视新闻传播的前景及发展走向等方面的研究,整合现有实践经验,丰富文化底蕴、扩展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力求毕业生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开阔的电视创作视野,技艺精湛,能够独立创作完成电视新闻的采编,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媒体采编实务方向)
本方向旨在培养具备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使学生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了解跨学科背景知识,既深谙专业的理论体系,又熟练掌握实务工作,既了解人类的经典文明知识,也能洞察前沿学科的发展,既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与传统,也能够清晰地了解世界的前沿动态与趋向。该方向毕业生的就业面将突破以往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领域,更多的向网站等新兴媒介平台倾斜,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媒体动手能力,包括摄像、编辑等操作能力,同时具备新媒体的采编能力。
网页编辑:刘欣昀-2014级广播电视编导(电视编辑方向)
特色培养——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
为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传媒大学自2009年起承担中宣部、教育部的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项目,由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执行具体工作。该项目通过国际新闻学(05国际新闻传播方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年。主题活动培养大局观念
在政治素养培养方面,四届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均成立了班级党支部,通过学习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如参加由副部长级以上领导主讲的国情教育讲座,赴延安参加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夏令营,赴井冈山和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赴法国寻访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奋斗足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新闻职业道德。
教育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组长王立英、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副组长、监察局局长李胜利,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等教育部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多位领导出席了2009级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党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肩负历史使命,争做成才表率”。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党组书记翟惠生、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参加了2010级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的主题班会活动,为同学们开展专题讲座。2009级、2012级国新班党支部荣获北京高校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0级、2014级国新班党支部被评为校级优秀党支部。
特色课程打牢传媒功底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学生从全校一年级硕士研究生中选拔而来,外语能力强,语种多,三届学生中包括英语、法语、德语、荷兰语、西班牙语、土耳其语、匈牙利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俄语、日语、韩语12个语种的外语人才,同时具有多元化的专业背景,学生来自新闻、法律、财经、艺术学、人类学、管理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多个专业。
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实行双班主任机制,开设了??榛奶厣纬?,包括基础理论类、国际关系类、传媒业务类、专业英语类、实习实践类、专业讲座类六大类课程,具体课程如:国际新闻采写与评论、电视编导理论与实务、国际关系与公共外交、新媒体研究、国际新闻理论、国际新闻业务等,并在每晚开展英语训练,每周组织主题班会,每月出版班级刊物,定期组织时事辩论、新闻点评、团队拓展训练,邀请多位业界名家开展当代媒介前沿问题系列讲座,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相结合,将能力训练与班级管理相结合,营造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育人氛围。
专业实践提升综合素质
在实习实践培养方面,由导师指导小组结合培养要求与课程安排,制定了专业实践计划,学生充分利用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实验条件,如新闻传播学部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重点教学示范中心)的3G现场连线报道系统,完成多部电视新闻作品,并以中传电视台作为校内实践基地,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分组采访、拍摄、编辑、主持、制作了多期英语新闻节目News Batong Line(新闻八通线),在中传电视台英语新闻时间播出。同时,利用夏季小学期时间,拓展国际化的培养平台,组织学生赴法国参加国际教学实践活动,参访我国主流媒体驻法记者站,进行新闻报道与作品创作。
除国内媒体实习外,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班已有21名学生被国家留学基金委派往《中国日报》驻纽约记者站、新华社驻巴黎分社、新华社驻墨西哥分社、中国新闻社驻美国分社,国际台驻澳大利亚记者站,央视驻华盛顿记者站等驻外机构,进行为期3-6个月的海外实习。到目前为止,四届毕业生全部实现了100%的就业,累计有27人进入中央电视台,7人进入人民日报,19人进入新华社,1人进入中国日报,7人进入中国新闻社,13人进入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国家安全部等国家单位,其余学生在地方媒体、大型国企和高校工作或进入公务员岗位。